地下电力电缆监测系统通用技术要求(湖南省地方标准DB43/T2567-2023)

betway综合在线 2年前 (2023-07-28) 支持与服务 1205

image.png

目   次  



前言............................................................................... III
1  范围 .............................................................................. 1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 1
3  术语和定义 ........................................................................ 1
4  工作条件 .......................................................................... 2
5  总则 .............................................................................. 2
6  技术要求 .......................................................................... 5
7  试验项目及要求 .................................................................... 9
8  安装验收与维护保养 ............................................................... 11
9  标志、包装、运输和贮存 ........................................................... 11
附录A(资料性) 地下电力电缆监测系统拓扑图 ......................................... 13


前言  

本文件按照GB/T 1.1—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  第1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的规定 起草。  
请注意本文件的某些内容可能涉及专利。本文件的发布机构不承担识别专利的责任。  本文件由湖南省工业和信息化厅提出并归口。本文件起草单位:湖南国奥电力设备有限公司、国网湘潭城西供电支公司、湖南共联电气有限公司、
湖南华菱线缆股份有限公司、湖南大学电气与信息工程学院、湖南巨制科技有限公司、湖南胤实信息咨 询有限公司。  

本文件主要起草人:朱雄赳、苏艳波、袁茂银、邹凯、谭广、陈星中、李继为、姚文轩、李华斌、 陈建军、周琼、姚志刚。



地下电力电缆监测系统通用技术要求


1 范围  

本文件规定了地下电力电缆监测系统(以下简称“监测系统”)的工作条件、总则、技术要求、试 验项目及要求、安装验收与维护保养、标志、包装、运输和贮存。  
本文件适用于电压6 kV~66 kV的地下电力电缆监测系统。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件, 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 文件。  
GB/T 191 包装储运图示标志  
GB/T 2423.1 电工电子产品环境试验 第2部分:试验方法 试验A:低温  
GB/T 2423.2 电工电子产品环境试验 第2部分:试验方法 试验B:高温  
GB/T 2423.3 环境试验 第2部分:试验方法 试验Cab:恒定湿热试验  
GB/T 2423.22 环境试验 第2部分:试验方法 试验N:温度变化  
GB/T 2900.10 电工术语 电缆  
GB/T 3836.15 爆炸性环境 第15部分:电气装置的设计、选型和安装  
GB/T 3873  通信设备产品包装通用技术条件  
GB/T 4208  外壳防护等级(IP代码)  
GB/T 6388  运输包装收发货标志  
GB/T 7261-2008 继电保护和安全自动装置基本试验方法  
GB/T 9361-2011 计算机场地安全要求  
GB/T 11287  电气继电器 第21部分:量度继电器和保护装置的振动、冲击、碰撞和地震试验 第1篇:振动试验(正弦)  
GB/T 14537 量度继电器和保护装置的冲击与碰撞试验  
GB/T 17626.2 电磁兼容 试验和测量技术 静电放电抗扰度试验  
GB/T 17626.3 电磁兼容 试验和测量技术 射频电磁场辐射抗扰度试验  
GB/T 17626.5 电磁兼容 试验和测量技术 浪涌(冲击)抗扰度试验  
GB/T 28181 公共安全视频监控联网系统信息传输、交换、控制技术要求  
GB 50169  电气装置安装工程 接地装置施工及验收规范  
DL/T 5161.1 电气装置安装工程质量检验及评定规程 第1部分:通则  
DL/T 5344  电力光纤通信工程验收规范  

3 术语和定义

GB/T 2900.10界定的以及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地下电力电缆监测系统 underground power cable monitoring system

对铺设于电缆沟、隧道、地下管道等位置、用于传输和分配电能的电缆的运行状态进行连续或周期 性监测、分析与辅助诊断的系统。  

4 工作条件

4.1监测系统的户外装置应符合电力电缆的运行工况,并能在以下条件下长期运行:  
a)   环境温度:-20 ℃~+45 ℃;  
b)   环境相对湿度:5 %~99 %,且产品内部不凝露、不结冰;  
c)   大气压强:79 kPa~110 kPa。  
4.2监测系统的户内装置应能在以下条件下长期运行:  
a)   环境温度:0 ℃~40 ℃;  
b)   环境相对湿度:5 %~80 %,监测系统内部不应结冰凝露;  
c)   大气压强:79 kPa~110 kPa;  
d)   场地安全要求:符合GB/T 9361-2011中B类安全规定;  
e)   工作电源:额定电压为AC 220V(1±15%),频率为(50±0.5)Hz,谐波含量小于5%。
4.3当超出4.1和4.2中规定的工作条件时,由供需双方协商确定。  

5 总则

5.1系统结构  
5.1.1 总体要求  
监测系统宜采用开放、分层、分布式结构,主要由信号采集单元、监测单元、监控后台三部分组成, 监测系统拓扑图参见附录A。  
5.1.2 信号采集单元  
5.1.2.1 信号采集单元宜包括温度传感器、电流互感器、局部放电传感器、烟雾传感器、水浸传感器、 等,技术参数见表1。  
表1 信号采集单元技术参数  

序号 

名称 

技术参数 

温度传感器 

检测范围:-40 ℃~+300 ℃;温度测量精度:±0.5℃

运行电流互感器   

检测范围:0.1 A~1000 A;电流测量精度:±0.5% 

接地电流互感器   

检测范围:0.1 A~100 A;电流测量精度:±0.5% 

4   

局部放电传感器   

检测范围:50 pC~15000 pC;测量精度:≤50 pC 

烟雾传感器   

报警浓度:≤1.5 %FT;防护等级IP40 

水浸传感器

防护等级IP65;响应时间:<2 s;灵敏度:具备4个挡位设置,0 kΩ~5 kΩ、

0 kΩ~100 kΩ、0 MΩ~1 MΩ、0 MΩ~5 MΩ 


5.1.2.2 常用传感器进行选型时宜考虑以下因素:
a)   测量对象和测量环境;  
b)   灵敏度;  
c)   频率响应特性;  
d)   线性范围;  
e)   稳定性;  
f)   精度。  
5.1.2.3 常用传感器的安装应选择适宜的场所,便于维护和操作,避免不良环境对传感器造成侵害和 对测量产生影响,安装要求见表2。  
表2 常用传感器的安装要求  

序号 

名称 

共同要求 

安装环境 

位置

温度传感器

a.安装场所周围应有足够的空间,便于 接线、维护和调校; 
  b.传感器安装处应不受阳光和强热源直 射; 
  c.传感器的架设应安全可靠且不妨碍井 场工作人员工作和不易被碰撞、损坏; d.传感器信号传输线不应与其他电源线 一起穿过线管或线槽; 
  e.传感器传输线屏蔽层应在监测单元端 良好接地。 

-40 ℃~85 ℃; <95   %RH 

电缆终端以及电缆中间 接头处 

运行电流互感器

-40 ℃~60 ℃; ≤80   %RH 

电缆终端A、B、C三相 分叉处 

接地电流互感器

-40 ℃~60 ℃; ≤80   %RH 

电缆接地处

局部放电传感器

-40 ℃~85 ℃; 10   %RH~95 %RH 

电缆终端以及电缆中间 接头处 

5   

烟雾传感器

-10 ℃~50 ℃; ≤90   % RH 

电缆集中处、电缆终端 及电缆中间接头处 

水浸传感器

-20 ℃~85 ℃;

0 %RH~95 %RH 

电缆中间接头处

5.1.3 监测单元  
监测单元宜包括触摸屏、网络硬盘录像机、电源模块、PLC模块、网络交换机等,技术参数见表3。
表3 监测单元技术参数  

序号 

名称 

技术参数 

触摸屏 

防护等级IP65;功耗≤35 W;支持VGA、DVI、HDMI、RJ45DC接口 

网络硬盘录像机   

工作温度:-10 ℃~+55 ℃;湿度:10%~90%;功耗≤18 W 

电源模块   

最高工作温度≥70 ℃;输出电压精度≥±1%;工作效率≥90%;空载功耗<0.3   W

PLC模块

工作温度≥45 ℃;湿度:10%~90%;执行时间≤0.15μS;数字量I/O:14/10;模 拟量输入/输出:28/14 

网络交换机

端口数≥12;交换延迟<10μS;交换带宽:2.4 Mbps;MAC地址表≥1   k;符合 IEEE802.3/802.3U/802.3x存储转发方式 

5.1.4 监控后台  
监控后台宜包括监控主机、打印机、UPS、网络交换机、软件系统等,技术参数见表4。
表4 监控后台技术参数  

序号 

名称 

技术参数 

监控主机 

显示器≥26寸;CPU:频率2.8GHz,核心≥10,数量≥4颗;内存:12G;硬盘容量≥18T

打印机   

光学分辨率600 dpi;功耗≤36W;打印速度:30页/分钟 

UPS   

容量:3000VA;功率因素≥0.9;电压精度:±1%;转换时间:0 mS 

监控后台技术参数(续)


 

序号 

名称 

技术参数

交换容量≥256 Gbps;包转发率≥132 Mpps;MAC地址表≥16 k;4个 10/100/1000M自适应电口和1个千兆SC光口;符合IEEE802.3/802.3U/802.3x存储 转发方式 

软件系统   

满足5.3.4.2相关功能 


5.2监测项目  
监测项目及其技术指标见表5。
表5 监测项目技术指标

序号 

监测项目 

技术指标要求

电缆表面温度监测 

监测范围:-20  ℃~+120 ℃ 

运行电流监测 

监测范围:0.1  A~1000 A 

金属护层接地电流监测 

监测范围:0.1  A~100 A 

震动监测 

监测范围:-16  g~+16 g 

水浸监测 

监测范围:涉水报警 

烟感监测 

监测范围:≤15.5  %FT 

局放监测 

监测范围:≤50  pC  

5.3系统功能  
5.3.1 总体要求  
监测系统能对电缆运行状态进行连续或周期性地自动监视检测,能对监测数据进行长期存储、管理、 综合分析,在数据异常时报警提示并定位故障地点,要求如下:  
a)   监测系统能对电缆的状态监测量进行实时或周期性地采集和监测;  

b)   信号采集单元应具备电缆状态监测量的自动采集、信号调理、模数转换和数据预处理功能; 

 c)   监测单元能将状态监测量实时数字化和缓存,并定期将监测信息发送至监控主机。  

5.3.2 信号采集单元  
信号采集单元功能要求如下:  
a)   信号采集单元应具有电缆运行温度、运行环境烟雾、水敏信息、电缆振动信息的采集、显示及报警功能;  
b)   信号采集单元应具有电缆运行电流采集、护层接地电流、电缆局部放电电量的采集、显示及报警功能。  
5.3.3 监测单元  
监测单元应具备以地点和名称为索引的存储和查询功能,存储查询内容至少包含:  

a)   地下电缆运行电流、护层接地电流、局部放电电量、温度信息等重要测点模拟量的实时监测值; 

b)   模拟量的统计值(最大值、平均值、最小值);  

c)   环境异常报警及解除报警时刻及状态;  
d)   运行异常报警时刻及状态;  
e)   设备故障/恢复正常工作时刻及状态。  
5.3.4 监控后台  
5.3.4.1 显示  
监控后台应具有显示探测信息、控制处理信息、分析报警信息的功能。  
5.3.4.2 调节  
监控后台应具有自动、手动、就地、远程和异地调节功能,可自监视、自诊断、自恢复,并可通过 远程登陆实现系统异地维护、升级、故障诊断和排除功能。  
5.3.4.3 地址定位  
监控后台应具有将监测单元地址在地图定位的功能。  
5.3.4.4 数据分析  
监控后台应具备数据分析功能,能以图形、曲线、报表等方式对状态监测量的历史长期变化趋势进 行统计、分析和展示,具备数据导出功能和离线分析功能。  
5.3.5 其他  

其它功能要求如下:  

a)   监测系统应具有网络通信功能,满足监测数据交换所需要的、标准的、可靠的现场工业控制总线、以太网络总线或无线网络的要求;  

b)   监测系统应具有软件容错功能;  
c)   监测系统应具有实时多任务功能,能实时传输、处理、存储和显示信息,并根据要求实时控制,能周期地循环运行。  

6 技术要求

6.1结构和外观要求  
结构和外观要求如下:  
a)   监测系统各电气连接部位应密封良好,防止潮气进入;  
b)   监测系统外壳的外露导电部分应在电气上连成一体,并可靠接地;  
c)   外壳应满足发热元器件的散热要求;  
d)   机箱模件应插拔灵活、接触可靠、互换性好;  

e)   外表涂敷、电镀层应牢固均匀、光洁,不应有脱皮锈蚀等。  

6.2连续通电要求  

监测系统完成调试后,宜进行72 h(常温)连续通电试验。  
6.3接地要求  
接地要求如下:  
a)   监测系统的外壳、交流电源、逻辑回路、信号回路和屏蔽层应有效接地,以避免产生接地环流或接地噪声干扰,同时确保装置的安全防护;  
b)   监测系统使用外接测试仪器时,该设备应为测试仪器提供电源连接和接地连接。  
6.4性能要求  
6.4.1 安全性  
监测系统不应改变和影响电缆的绝缘性能、密封性能及接地性能,不因本系统的损坏而导致电缆故障。  
6.4.2 可靠性  
可靠性要求如下:  
a)   监测系统内任一组成元件的故障不应造成电力运行设备误动作;  
b)   应防止监测单元或多个采集元件同时发生故障;  
c)   监测系统的设计应充分考虑其工作条件,要求能在工作条件下长期可靠工作,至少满足平均失效间隔时间大于25000 h的要求。  
6.4.3 绝缘性能  
6.4.3.1 绝缘电阻  
绝缘电阻要求如下:  
a)   在正常试验条件下,监测系统各独立电路与外露的可导电部分之间,以及各独立电路之间,绝缘电阻的要求见表6;  
b)   在温度+40 ℃±2 ℃,相对湿度93%±3% RH的恒定湿热条件下,监测系统各独立电路与外露的可导电部分之间,以及各独立电路之间,绝缘电阻的要求见表7。  
表6 正常试验条件下绝缘电阻要求  

额定工作电压Ur 

绝缘电阻要求 

Ur≤60  V 

≥100  MΩ(用250 V绝缘电阻表测量) 

60  V<Ur<250  V 

≥100  MΩ(用500 V绝缘电阻表测量) 

注: 与二次设备及外部回路直接连接的接口回路绝缘电阻采用60 V<Ur<250  V的要求。



表7 恒定湿热条件下绝缘电阻要求  


额定工作电压Ur 

绝缘电阻要求 

Ur≤60  V 

≥1  MΩ(用250 V绝缘电阻表测量) 

60  V<Ur<250  V 

≥1  MΩ(用500 V绝缘电阻表测量) 

注: 与二次设备及外部回路直接连接的接口回路绝缘电阻采用60 V<Ur<250  V的要求。   



6.4.3.2 介质强度  
介质强度要求如下:  
a)   在正常试验条件下,监测系统各独立电路与外露的可导电部分之间,以及各独立电路之间,应能承受频率为50 Hz、历时1 min的工频耐压试验而无击穿闪络及元件损坏现象;  
b)   工频耐压试验电压值按表8规定进行选择,也可以采用直流试验电压,其值应为规定的交流试验电压值的1.4倍;  

c)   若有安装于电缆接头内部的传感器,应能耐受电缆外护套耐压试验时所施加的直流电压(10kV)。  

表8 试验电压要求  


额定工作电压Ur 

交流试验电压有效值 

Ur≤60  V 

0.5  kV 

60  V<Ur<250  V 

2.0  kV 

注: 与二次设备及外部回路直接连接的接口回路试验电压采用60 V<Ur<250  V的要求。   


6.4.3.3 冲击电压  
在正常试验条件下,监测系统各独立电路与外露的可导电部分之间,以及各独立电路之间,应能承 受1.2/50 μs的标准雷电波的短时冲击电压试验。当额定工作电压大于60 V时,开路试验电压为5 kV;
当额定工作电压不大于60 V时,开路试验电压为l kV。试验后装置应无绝缘损坏和器件损坏。  
6.4.4 环境适应性能  
6.4.4.1 低温  
监测系统应能承受GB/T 2423.1规定的低温试验,试验温度为表9规定的低温温度,试验时间2 h。  
表9 考核试验温度  


环境温度 


严酷等级 

低温温度 

高温温度

-5~+45 

-5 

+70 

-25~+45 

-25 

+70 

-40~+45 

-40 

+70 

6.4.4.2 高温  
监测系统应能承受GB/T 2423.2规定的高温试验,试验温度为表10规定的高温温度,试验时间2 h。
6.4.4.3 恒温湿热  
监测系统应能承受GB/T 2423.3规定的恒温湿热试验。试验温度+40 ℃±2 ℃、相对湿度93%±3%, 试验时间为48 h。  
6.4.4.4 温度变化  
监测系统应能承受GB/T 2423.22规定的温度变化试验,低温为-10 ℃,高温为+50 ℃,暴露时间为 2 h,温度转换时间为3 min,温度循环次数为5次。  
6.4.5 机械性能  
6.4.5.1 振动(正弦)  
振动(正弦)性能要求如下:  
a)   监测系统应能承受GB/T 11287规定的严酷等级为1级的振动响应试验;  
b)   监测系统应能承受GB/T 11287规定的严酷等级为1级的振动耐久试验。  
6.4.5.2 冲击  
冲击性能要求如下:  

a)   监测系统应能承受GB/T 14537规定的严酷等级为1级的冲击响应试验;  

b)   监测系统应能承受GB/T 14537规定的严酷等级为1级的冲击耐久试验。  

6.4.5.3 碰撞  
监测系统应能承受GB/T 14537规定的严酷等级为1级的碰撞试验。  
6.4.6 抗干扰性能  
抗干扰性能要求如下:  

a)   监测系统应能承受GB/T 17626.2规定的严酷等级为3级(接触放电)的静电放电抗扰度试验;

 b)   监测系统应能承受GB/T 17626.3规定的严酷等级为2级的射频电磁场辐射抗扰度试验;  

c)   监测系统应能承受GB/T 17626.5规定的严酷等级为3级的浪涌(冲击)抗扰度试验。  
6.4.7 传输性能  
监测系统的信息传输性能应符合GB/T 28181的有关要求。  
6.4.8 防爆性能  
监测系统的防爆性能应符合GB/T 3836.15的规定。  
6.4.9 外壳保护性能  
外壳防护性能要求如下:  
a)   监测系统的户内装置外壳应符合GB/T 4208规定的外壳防护等级IP42的要求;  
b)   监测系统的户外装置应符合GB/T 4208规定的外壳防护等级IP66的要求;  
c)   当监测系统安装现场有浸水可能时,应由生产厂商和用户协商,按双方同意的防护等级(IP67或IP68),确保防水性能或进水后进水量不致达到有害程度。  
6.4.10 可扩展性  
可扩展性要求如下:  
a)   监控主机的数据存储容量应有一定裕度,存储单元应具有可扩充能力;  
b)   监测系统应留有扩充信号采集单元、外围设备或系统通信接口。  
6.4.11 其他  
监测系统的其他性能指标见表10。  
表10 监测系统其他性能指标  

指标名称 

要求


处理误差率 


模拟量输入、输出传输处理误差应≤1.0%; 累计输入、输出传输处理误差应≤1.0%。   

最大巡检周期 

系统最大巡检周期应≤30 s。   

表10 监测系统其他性能指标(续)  

指标名称 

要求

控制、调节执行时间

控制时间不大于系统最大巡检周期;  异地控制时间不大于2倍的系统最大巡检周期; 调节执行时间应不大于系统最大巡检周期。 

存储时间

监测系统装置对地下电缆温度、位置、电阻、老化、变形等重要测点的实时监测值存 盘记录应保存15 d以上;   
模拟量统计值、报警/解除报警时刻及状态、低功耗/正常工作时刻及状态等记录应保 存1 y以上;   

当系统发生故障时,丢失上述信息的时间的长度应不大于5 min。   

画面响应时间

监测系统调出整幅画面85%的响应时间应不大于2 s 其余画面不大于5 s。   

最大传输距离

传感器及执行器至分站之间的传输距离应不小于2 km;   分站至传输接口、分站至分站之间最大传输距离不小于10 km。

7 试验项目及要求

7.1试验条件  
除非另有规定,正常试验条件不应超出下列范围:  
a)   环境温度:0 ℃~40 ℃(户外试验不做要求);  
b)   相对温度:≤80%;  
c)   大气压强: 79 kPa~110 kPa。  
注: 基于某种原因,监测系统不能在上述条件下进行试验时,应把实际气候条件记录在检验报告中。当有关标准要
求严格控制环境条件时,应另行规定。  
7.2结构和外观检查  
根据6.1的要求逐项进行检查。  
7.3连续通电试验  
按照现场配置方案组成监测系统,工作电压为额定值,施加相应信号使监测系统工作在有效测量范 围,进行72 h连续通电试验(常温)。同时进行测量数据稳定性检查,数据记录时间间隔不大于2 h, 或不少于12次/24 h。要求72 h期间监测系统各项功能正常。  
7.4绝缘性能试验  
7.4.1 绝缘电阻试验  
根据6.4.3.1的要求,按GB/T 7261- 2008第12章的方法进行绝缘电阻试验。测试前应断开被试回路 与外部的电气连接。湿热条件下的绝缘电阻试验同上,但应在完成湿热试验之后5 min内进行。  
7.4.2 介质强度试验  
根据6.4.3.2的要求,按GB/T 7261一2008第12章方法进行介质强度试验。试验前,除被试回路外, 其余回路应等电位互联并接地。试验过程中及试验后,装置不应发生击穿、闪络及元器件损坏现象。  
7.4.3 冲击电压试验  
根据6.4.3.3的要求,按GB/T 7261一2008第12章的方法进行冲击电压试验。试验前,除被试回路外, 其余回路应等电位互联并接地。试验过程中及试验后,装置不应发生击穿、闪络及元器件损坏现象。  
7.5环境适应性能试验  
7.5.1 低温试验  
按GB/T 2423.1规定的试验要求和试验方法进行,应能承受表10规定的低温温度、持续时间2 h的低 温试验。试验期间及试验后,监测系统应能正常工作。  
7.5.2 高温试验  
按GB/T 2423.2规定的试验要求和试验方法进行,应能承受表10规定的高温温度、持续时间2 h的高 温试验。试验期间及试验后,监测系统应能正常工作。  
7.5.3 恒定湿热试验  
按GB/T 2423.3规定的试验要求和试验方法进行,应能承受温度+40 ℃±2 ℃、相对湿度93%±3%、 持续时间48 h的恒定湿热试验。试验期间及试验后,监测系统应能正常工作。  
7.5.4 温度变化试验  
按GB/T 2423.22规定的试验要求和试验方法进行,应能承受低温为-10 ℃、高温为+50 ℃、暴露时 间为2 h、温度转换时间为3 min、温度循环次数为5次的温度变化试验。试验期间及试验后,监测系统 应能正常工作。  
7.6机械性能试验  
7.6.1 振动(正弦)试验  
7.6.1.1 振动响应试验  
按GB/T 11287的规定和方法,对监测系统进行严酷等级1级的振动响应试验。监测系统不工作,将 其固定在扫频范围为10 Hz~150 Hz,60 Hz以下振幅为0.035 mm、60 Hz以上峰值加速度为5 m/s2的振 动试验台上,在每个轴线方向上进行一次扫频循环,时间约8 min。试验后,监测系统不应发生紧固件 松动、机械损坏等现象。  
7.6.1.2 振动耐久试验  
按GB/T 11287的规定和方法,对监测系统进行严酷等级1级的振动耐久试验。监测系统不工作,将 其固定在扫频范围为10 Hz~150 Hz、峰值加速度为10 m/s2的振动试验台上,在每个轴线方向上进行20 次扫频循环,每次扫频循环约8 min。试验后,监测系统不应发生紧固件松动、机械损坏等现象。  
7.6.2 冲击试验  
7.6.2.1 冲击响应试验  
按GB/T 14537的规定和方法,监测系统不工作,进行严酷等级1级的冲击响应试验。加速度峰值为 49m/s2,脉冲持续时间为11 ms,在三个相互垂直的轴线的每个方向上各施加3个脉冲。试验后,监测系 统不应发生紧固件松动、机械损坏等现象。  
7.6.2.2 冲击耐久试验  
按GB/T 14537的规定和方法,监测系统不工作,进行严酷等级1级的冲击耐久试验,加速度峰值为 147m/s2,脉冲持续时间为11 ms,在三个相互垂直的轴线的每个方向上各施加3个脉冲。试验后,监测 系统不应发生紧固件松动、机械损坏等现象。  
7.6.3 碰撞试验  
按GB/T 14537的规定和方法,监测系统不工作,进行严酷等级1级的碰撞试验,加速度峰值为98m/s2, 脉冲持续时间为16 ms,在三个相互垂直的轴线的每个方向上各施加1000个脉冲。试验后,监测系统不 应发生紧固件松动、机械损坏等现象。  
7.7外売防护性能试验  
按GB/T 4208规定的试验要求和试验方法进行,外壳防护等级应满足6.4.9的要求。  

8 安装验收与维护保养

8.1安装  
监测系统的安装应按产品说明书/安装指导书的要求执行。  
8.2验收  
监测系统竣工后,应根据系统建设单位设计任务书的要求和GB 50169、DL/T 5161.1、DL/T 5344的 要求组织验收:  
a)   调试主要针对监测系统各装置及其功能实现;  
b)   验收应分为安装完成验收、设备试运行验收;  
c)   验收资料应包括完备的设备使用说明书、型式试验报告、出厂试验报告、安装记录、现场试验 报告、特殊试验报告、协议等,且均符合设备的技术要求。  
8.3维护保养  
监测系统应保持良好的运行状态,定期进行设备的检查、更换和维护保养。  

9 标志、包装、运输和贮存

9.1标志  
产品的显著位置应有标志,至少标明产品名称、商标、产品型号、生产单位、生产日期。  
9.2包装  
产品出厂应包装,并按GB/T 191、GB/T 3873和GB/T 6388的有关规定执行,包装箱内应装入下列物 品和有关文件:  
a)   防水胶、膨胀螺栓等附件及专用工具;  
b)   产品使用说明书;  
c)   产品合格证书;  
d)   装箱清单。  
9.3运输  
监测系统在运输过程中,应避免碰撞、跌落、雨淋和日光暴晒。  
9.4贮存  
监测系统应放在温度为0 ℃~40 ℃,相对湿度不大于65%的库房中,室内无酸、碱、盐及腐蚀性、 爆炸性气体,不受灰尘、雨雪的侵蚀。  


附 录 A  
(资料性)  地下电力电缆监测系统拓扑图
A.1 地下电力电缆监测系统拓扑图  
地下电力电缆监测系统拓扑图参见图A.1。

地下电力电缆监测系统拓扑图.png
图A.1 地下电力电缆监测系统拓扑图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xp@gdliontech.cn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本文链接://m.gironsteel.com/support/1183.html

分享给朋友:

相关文章

数字智能消防巡检系统(智能消防巡查系统)

数字智能消防巡检系统(智能消防巡查系统)

概述消防智能巡检系统是一种基于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先进技术的智能化管理平台,旨在全面提升消防巡检工作的效率和质量。该系统通过集成多种传感器、移动通信技术和数据分析工具,实现了对消防设施设备的全面、远程、实时监控,确保了消防安全隐患的及时发现和有效处理。适用于各类企事业单位、公共场所和社区,是现代消防安全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组成消防智能巡检系统主要由以下几个部分组成:智慧消防云平台:作为系统的核心,负责数据的收集、处理、存储和分析,提供强大的数据管理和决策支持功能。智慧消防APP:供巡检人员使...

为什么说智慧消防是消防企业新的掘金场? 智慧消防的市场规模巨大,今年或成企业主攻方向

为什么说智慧消防是消防企业新的掘金场? 智慧消防的市场规模巨大,今年或成企业主攻方向

  为什么说智慧消防是消防企业新的掘金场? 智慧消防的市场规模巨大,今年或成企业主攻方向  我国消防行业市场保持着稳定增长的态势。据智研咨询数据,2019年中国消防行业市场规模突破3500亿元,预计2022年市场规模将达到4465亿元。  但是,即使在这巨大的市场规模下,智慧消防在这几年的发展过程中,仍不免让人产生这样的感受:相比两三年NB-IoT/LoRa智慧消防的口号吹的震天响,在近一两年的声浪确实弱了些许。  不过,此次两个文件的发布,又将大大促进NB-IoT/LoRa等产业链相关企业将智...

智慧消防物联网系统中,消防自动喷水灭火系统物联监测设置应符合哪些规定?

 智慧消防物联网系统中,消防自动喷水灭火系统物联监测设置应符合哪些规定?  一、 消防物联网系统中,自动喷水灭火系统物联监测的感知设置应符合下列规定:  1.消防给水的要求应符合《消防设施物联网系统设计施工验收标准》本标准第6.2.1条第1款、第3款、第4款和第5款的规定;  2.每个报警阀组控制的最不利点喷头处应设置压力传感器。其他防火分区、楼层宜设压力传感器或预留手持终端的接口。  二、 安装在自动喷水灭火系统的末端试水处的水系统信息装置应符合下列规定:  1.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自动喷水灭...

消防应急预案:人员密集场所(重点单位)消防应急预案

消防应急预案:人员密集场所(重点单位)消防应急预案

  消防应急预案:人员密集场所(重点单位)消防应急预案为了确保本单位来宾、员工的人身及财产安全,保证各级领导及全体员工在发生火灾的情况下,明确各岗位、部门、人员职责,正确使用灭火器材,控制火灾蔓延,安全迅速的组织现场群众疏散和自救,特制订此应急预案。一、报警和接警处置警程序      当任何人发现火灾时应当立即通过报警装置向消控中心报警,不得谎报。消控中心接到火灾报警时,首先用对讲机或电话询问相关地点工作人员现场情况,并就近派遣一名保卫部人员赶赴...

消防应急管理平台的作用

消防应急管理平台的作用

消防应急管理平台加快现代信息技术与应急管理业务的深入融合,研究开发了一套数字化、可视化、智能化的应急管理平台,让应急处置更加便捷、快速、准确,让协同作战更加高效。项目将基于微服务架构对应急管理平台进行设计与实现,使用成熟、稳定、开源的流程引擎技术实现应急管理流程全生命周期管理,全面覆盖公司各类业务应急处置,并在突发事件事前预防、事中处置、事后复盘阶段发挥数据支持作用。围绕应急处置,平台提供模糊搜索匹配应急场景预案,可以通过一键启动,获取到对应场景中所有需要的资料,包括应急检查单、业务资料、业务拓...

智慧消防项目简介:九小场所智慧消防项目方案

智慧消防项目简介:九小场所智慧消防项目方案

  智慧消防项目简介:九小场所智慧消防项目方案  智慧消防项目基于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现代信息技术,将分散的火灾自动报警设备、电气火灾监控设备、智慧烟感探测器、智慧消防用水等设备连接形成网络。  并对这些设备的状态进行智能化感知、识别、定位,实时动态采集消防信息,通过云平台进行数据分析、挖掘和趋势分析,帮助实现科学预警火灾、网格化管理、落实多元责任监管等目标。  九小场所历来是火灾事故高发的重点对象。由于缺乏规范有序的消防管理,消防设施陈旧落后老化,存在诸多火灾隐患,加之人员消防安全意识淡薄...

智慧消防预警系统都有哪些?消防预警系统都有哪些装置?

智慧消防预警系统都有哪些?消防预警系统都有哪些装置?

智慧消防预警系统云平台,采用构建计算机端或手机端的消防监控系统,分级管理,可使应急管理职能部门同时接收到报警信息。构建云平台:一是在辖区设置现场监测维修点,二是在街道城市综合管理联接中心设置区域监测中心。第三,在云平台上进行24小时值班监控,研判大数据分析。一经发现,可通过APP、短信、微信推送,并以电话方式在20秒内通知辖区负责人和应急管理部门。智慧消防预警系统都有哪些?消防预警系统都有哪些装置?  1.智慧用电  电气引起的火灾占比为50%以上,由于电路、电线年久失修,老化破损,零地混接、绝...

智慧消防管理平台有哪些(智慧消防七大管理平台介绍)

智慧消防管理平台有哪些(智慧消防七大管理平台介绍)

概述智慧消防管理平台利用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实现了对消防设施设备的全面、远程、集中管理。这些平台不仅能够有效预防火灾事故的发生,还能在事故发生时迅速响应,最大限度地减少损失。本文将详细介绍智慧消防管理的七大平台,包括它们的功能、优势和应用场景。一、智慧消防管理平台有哪些?智慧消防物联网救援支撑平台功能:该平台采用最新的大数据框架和GPS定位跟踪技术,实时更新路况信息,进行导航路径规划。平台能够透明化建筑物内部结构,明确危险品仓库的位置,实现救援人员在建筑物内的准确定位。同...

智慧用电解决方案(十大智慧用电方案合集)

智慧用电解决方案(十大智慧用电方案合集)

  智慧用电是目前电气火灾防控的最新理念。betway综合在线 凭借电气领域的多年技术沉淀,通过物联网、大数据等完善了电气火灾防控“技防”手段,响应国务院提出的“电气火灾综合治理”方案,用最简单、最直接的、可视化方式提供电气线路安全隐患分析、电气线路整改和远程监测托管等服务。  其次,智慧用电解决方案不是一个概念,不是简单的拥有几个系统就等于拥有了智慧化能力。在全信息化智慧用电安全管理平台上,各个系统之间的数据流可以实现即时精准有效传递的。  并且,“智慧用电”设备拥有众多智慧功能:短路、漏电、过流、过载、打...

建设消防物联网请示模板(关于加快推进智慧消防建设的建议)

建设消防物联网请示模板(关于加快推进智慧消防建设的建议)

  关于在海南进一步推进智慧消防建设的建议  提 案 者:九三学社海南省委会  近年来,海南省政府对海南省消防事业的重视程度不断提高,海南省消防事业整体发展迅速。2019年,海南省首次在国务院消防工作考核中被评为优秀档次。然而在消防智慧化建设方面,海南省与其他省份仍有较大差距。据消防产业智库统计,目前我国34个省市中21个省市已经有成功的智慧消防建设案例,而海南并未名列其中,可见海南省在智慧消防建设工作上还需努力。当务之急应完善消防信息数据库,建立城市消防远程监控系统,促进技术消防建设,推动智慧...

智慧消防整体解决方案(智慧消防设计方案)

智慧消防整体解决方案(智慧消防设计方案)

概述火是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标志,它不仅带来了光明和温暖,也是烹饪美食不可或缺的元素。然而,火灾同样给人类社会带来了巨大的灾难。据古语所言,“火灾,防为上,救次之,戒为下”,强调了预防火灾的重要性。在现代社会的快速发展过程中,如何有效预防火灾成为了城市安全建设的关键议题之一。借助传感器、物联网通信、大数据、云计算等一系列高新技术构建的智慧消防系统,能够显著提升火灾预防的效果,为城市消防安全提供强有力的保障。技术原理与架构智慧消防系统融合了物联网、人工智能、虚拟现实、移动互联网+等多种先进技术,通过...

二维码设备巡检管理系统(设备巡检二维码解决方案)

二维码设备巡检管理系统(设备巡检二维码解决方案)

  二维码设备巡检管理系统采用信息化手段,专为机电、消防等设备巡检量身打造,操作便捷、功能齐全,巡检时只需使用手机扫描设备二维码,就可实时了解、掌握作业现场百余台设备的具体参数、包机责任人、设备运行状态、巡检明细、维护保养情况、巡检时间、巡检人等主要信息。且系统自带防作弊功能,巡检信息自动生成,无法手动修改,在后台能够远程实时监测巡检路线、巡检范围和巡检项目等情况,有效保障设备安全高效运行。  系统使用:  巡视人员使用手机微信扫描二维码,手机上立刻显示到设备的设备参数、使用说明、检修记录,台账...

电力设备智能运维系统(电力智能运维管理系统品牌)

电力设备智能运维系统(电力智能运维管理系统品牌)

  电力设备智能运维系统(电力智能运维管理系统品牌)  伴随着电网的不断扩建和飞速发展,变电站持续投入运行,为推动人类社会前行提供了重要力量,与此同时,运维人员数量不足,专业知识更新匮乏,运维工作成本不断增高,电力设备运行风险日益突出等问题,也相继出现。  打造电力设备智能运维系统,为解决这一行业发展难题,提供智能化数字手段,和前瞻性革命技术。  电力设备智能运维系统,以体系化的功能优势,实现从产品运输服务、安装服务、无人巡检、状态评价、故障诊断、维修改造,到资源回收的电力设备全寿命周期管理,为...

智慧消防平台架构方案(十大智慧消防架构)

智慧消防平台架构方案(十大智慧消防架构)

  虽然在消防监管与服务领域已直接引用了部分相关行业标准方案,但在交互融合过程中,仍缺少智慧消防云平台应用方面的标准建设方案,因此结合原有经验库,通过拟定新的智慧消防平台架构,实现各方面服务应用的统一化标准。  1.“智慧消防”信息平台设计应满足国家应急管理信息化及消防救援信息化相关文件对于体系结构和技术路线的设计要求。  2.“智慧消防”信息平台设计应遵循分层设计原则,包括:感知网络、通信网络、大数据支撑体系、业务应用体系和运行保障体系。平台架构如图1所示。  3.感知网络利用智能传感、射频识...

智慧消防平台系统(智慧消防物联系统具体功能需求)

智慧消防平台系统(智慧消防物联系统具体功能需求)

智慧消防平台系统广泛应用于城市、区域、行业、企业、行政机构、智能建筑、智能社区等不同领域、不同地区、不同行业,为消防监管单位快速处理消防自动报警和远程集中监控管理提供有效的技术手段,利用现代强大的互联网技术构建远程网络集中监控平台和集中管理平台。为智慧城市、智慧消防的应用和管理提供坚实的技术防御手段。  1.消防安全控制功能要求  针对消防管理中常见的管理痛点,结合物联网、大数据等新技术的发展,解决传统管理模式的弊端,提高科技效率,实现消防管理的智能化、可视化和痕迹化。  能够实现传统消防系统的...

Baidu
map